泗涇一個樓盤的選房現場。 記者 戚穎璞 攝
9月29日,上海再發七條樓市新政,包括調整住房限購政策、優化住房信貸、調整交易稅收等多個方面,回應市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10月1日是房地產“滬七條”正式施行的第一天,上海因冷空氣過境,出現大風、雨水和降溫。不過,這并沒有影響購房者們的熱情。記者昨天走訪樓盤發現,“滬七條”發布以來,新房市場迅速反饋,售樓處人氣十足,咨詢量顯著增加。
“有人六七點就來等待認購”
昨天10時,梁勇和家人準時來到位于寶山區南陳路附近的中環金茂府售樓處。令梁勇沒想到的是,放假第一天,和他一樣來現場認購的人比想象中的還要多。
遞交材料、填寫意向認購書、審核材料……按照流程步驟辦完認購手續,梁勇才松了口氣,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敖衲,上海房地產市場出臺了不少新政策,對我們這種有改善需求的市民比較友好。”他告訴記者,他前不久剛剛賣掉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希望能在家附近置換一套面積更大的房子,這次認購的大戶型,面積有168平方米,一家三口住起來更寬敞。
上午,記者在現場看到,在項目沙盤旁邊,不少置業顧問在給市民做項目介紹。售樓處上下兩層按照認購流程分成審核區、財務區、打單區、終審區等四個區域,兩層樓已經有不少市民在排隊辦理認購手續,現場非常熱鬧。
“今天是樓盤認購第一天,共有100多組客戶來認購。認購期長達7天,如果認購人數超過房源數,就需要搖號選房!敝协h金茂府項目營銷總監王麗萍坦言,“滬七條”新政出臺當天,團隊已經預判這個國慶假期會比往常更忙,工作人員配置特地從平時的20人增加到了70人。“沒想到,有客戶今天早上六七點就來排隊認購,當時售樓處還沒開門營業,還有接近20組客戶沒辦法來現場,直接進行線上認購!
有購房人坦言,新政出臺后,自己就下定決心要來認購,因為國慶節有出游計劃,為了避免可能出現“人滿為患”的排隊盛況,特地趕在早晨過來,“早點認購,早點定心”。
“信心比黃金重要。”梁勇告訴記者,之前自己看了不少樓盤,中環金茂府就在他的備選方案里。這次新政出臺讓自己堅定了買房的決心。他認為,“滬七條”在無形之間提升了人們對樓市走勢的預期,增強了信心。
不少購房人抱有相同的觀念。松江區招商時代潮派項目負責人陳雷說,新政出臺短短兩天時間,售樓處客戶咨詢量比平常增加了30%!翱蛻糁饕P心具體的執行細則,包括非滬籍社保繳納從3年變為1年,首付比例下調,銀行貸款利率下調等方面。我們把握小長假這個機會,抓緊和客戶進行一對一的服務,積極蓄客!
“多次政策利好釋放購買力近30%”
“滬七條”帶來最直接的影響是什么?在梁勇看來,是購房成本明顯下降,經過估算,由于貸款利率下降、首付比例下降5個百分點,大約能節約幾十萬元。
記者走訪寶山和松江樓盤了解到,和梁勇一樣的受益客群不在少數。一來,首套房和二套房首付比例疊加還貸利率下調,許多購房人的選擇面擴大,意向總價有所提升;二來,這次新政輻射到持有居住證的人群。當積分達到120分且社保繳納滿3年,在購房套數上可享有滬籍居民家庭同等待遇,從而釋放出新的購買力。王麗萍發現,在認購首日的100多組客戶中,大約有6組符合這類情況。
今年以來,上海結合市場形勢,圍繞滿足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多次優化調整房地產市場政策措施。以非滬籍群體為例,今年以來,上海對非滬籍居民購房社保繳納基本要求已經進行三次調減,由社保繳納滿5年到滿3年,再到滿1年,大大降低了社保繳納成本和購房資格等候時間。
對于政策利好的變化,王麗萍感觸很深:自3月以來,中環金茂府總共推出3次房源認購,前來認購的客戶屬性發生了變化,特別是改善性客群的需求被激發出來。今年以來,由于政策利好釋放的新購買力占到認購人數的約30%。
陳雷也有同樣的感受,“滬九條”疊加“滬七條”效應,樓盤的意向客群基數在不斷擴大。從6月以來,招商時代潮派一共推出4批次房源,首批次剛好趕上“滬九條”出臺,認購時觸發積分。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開盤首日即售罄。
開發商搶收“銀十”值得期待
隨著“滬七條”正式實施,各大房企把國慶黃金周看作營銷節點,售樓中心紛紛啟動促銷活動。
從10月1日起,中國鐵建·熙語項目推出優惠政策,新認購客戶享1%優惠,按時簽約再享1%優惠。華紡·棠樾項目在國慶期間推出活動,提供限量特價房源。招商蛇口上海公司旗下各大樓盤都推出優惠活動,多個項目享有團購福利,10%首付即可享受優惠,還有額外車位券。位于三林板塊的招商·臻境項目提供5套特價房源;位于浦江鎮板塊的招商中旅攬閱提供5套優惠房源,15%首付即可鎖定優惠。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表示,“滬七條”有助于加快在上海非滬籍居民購房資格的滿足,尤其是最近幾年新進入上海就業的人群,將更快獲得購房資格。提振購房信心和激活購房潛力,持續加快“來滬工作—繳納社保—購房安家”的節奏。
隨著國慶假期各大樓盤來訪量持續增加,“銀十”值得期待。上海中原地產資深分析師盧文曦表示,10月新房交易量有望企穩,四季度成交量有望走出翹尾行情。(記者 戚穎璞)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