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山西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東部,被譽為“華北水塔”,是拱衛京津冀和黃河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是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之一。
為了講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山西故事,央廣網山西頻道繼2022年推出《我家就在河邊住》大型融媒體主題宣傳活動第一季后,于11月16日起正式推出活動第二季。
第二季圍繞山西“兩山七河一流域”所涉縣域展開,以普通人展現大時代,聚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圖景,以及百姓因河而興的幸福故事,多角度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
俯瞰王家大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央廣網晉中11月27日消息 汾河從山西忻州管涔山奔涌而來,流經晉中的河谷地帶,一座座民宅院落恢宏壯觀、赫然聳立。緩緩流淌的汾河成為晉商繁榮的見證者。
被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的王家大院,就位于汾河之東、晉中市靈石縣城東北12公里的靜升鎮。王家大院由靜升王氏家族經明清兩朝、歷300余年修建而成,堪稱明清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建筑群占地25萬平方米,擁有231個院落,2078間房屋。從空中俯視,王家大院形似一個“王″字。
當你立于黃土高坡之上,目睹其依山面水,錯落有致的層樓疊院,幾乎無法用言語描述這種震撼。
王家大院之所以聲名遠揚,除了它雄渾的氣勢,還因為技藝精湛的石雕、磚雕和木雕并稱的“三雕”藝術。
王家大院之所以聲名遠揚,除了它雄渾的氣勢,還因為技藝精湛的“三雕”藝術(央廣網發 葉嫻豆 攝)
“高浮雕、淺浮雕、圓雕、透雕、陰刻……基本上你能點出來的雕刻技藝,這里都能找到。”任清文對記者說。
今年57歲的任清文,是王家大院文展科的文保員,也是省級三雕技藝非遺傳承人。從2000年開始從事古建三雕的維修保護工作,23年中,他用手里的刻刀,修復了上百件殘破的三雕藝術品,修舊如舊、建新如故。
天上取樣人間造,雕藝精湛世上絕。
作為王家大院宏偉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三雕是其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的生動載體。目前對外開放的4.5萬平方米院落中,可謂一步一雕刻,件件堪精妙。
三雕中損壞最多的是木雕,其中又數透雕品的殘缺度最高(央廣網發 葉嫻豆 攝)
走在層樓疊院中,任清文向記者介紹:“三雕中損壞最多的是木雕,差不多有三分之一。其中又數透雕品的殘缺度最高。比如屋檐下的翼拱、門上的簾架等,很多都有缺失的情況。我要補齊缺失的部分,還要讓新補的部分與原物融為一體,讓人看不出修補的痕跡。”
王家大院的三雕藝術品是清代“纖細繁密”風格的集大成者,遠觀具有整體和諧美感,近審可見其精細繁復。能否在一石一磚一木上,一刀一刻古今融合,是對現代修復技藝的極大考驗。
任清文首先要做的是仔細觀察。待修復品所在建筑的整體功能、同建筑上相同物件雕刻題材及殘存雕刻的形狀、寓意上綜合判斷,確定“丟失”部分的內容后,才能進行接下來的雕刻工作。
畫圖紙、選材料、定尺寸、下刻刀,每一步都考驗著修復者的專業技術和職業態度(央廣網發 葉嫻豆 攝)
畫圖紙、選材料、定尺寸、下刻刀,每一步都考驗著任清文的專業技術和職業態度。雕刻完成后,新舊物件拼接組合,不僅要結實,更要協調。尤其是木雕,為達到“如舊”,最關鍵的一步是上色。
任清文告訴記者:“新舊銜接處先要用豬血和石灰混合后的漿液涂抹,再將新修復的部分涂上天然石材研磨的染料,要保證染料干燥后,木雕顏色和周圍舊有色澤一致,最后上桐油起到保護作用。”
在任清文的帶領下,王家大院很多被修復過的三雕藝術品,如今已跟歲月融為一體。
還歲月以歲月,每一次修補,短則幾周,長則數月,23載年華,被任清文一刀一鑿刻在三雕上,置于王家大院的廳堂院宇中,伴隨百年大院一起進入下一個百年。
任清文是王家大院文展科的文保員,也是省級三雕技藝非遺傳承人(央廣網發 葉嫻豆 攝)
“我14歲開始跟爺爺學手藝,那時主要是做民居里的雕刻活兒,有一些基本功。但要說將雕刻上升到藝術高度,還得是來王家大院做三雕修復后。這個大院是不說話的老師,傳授了我很多雕刻技藝,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雕刻素材。”回憶過往,在修復大院的過程中,大院也“教”會了任清文許多。
無雕不成屋,有刻斯為貴。
作為晉商輝煌歷史的見證,三雕凝結了古代工匠的建筑智慧和精湛技藝,也將中華文化定格于方寸間。讓三雕兼具工藝美術和歷史文化雙重研究價值。
邊修邊學,任清文繪制的三雕圖案如今已有上百張。他取材于此并創新創作的三雕作品已有上千件,很多作品在國內雕刻藝術評選中獲獎。
任清文的工作室里,擺放著很多拼接模型,他告訴記者:“很多木雕的拼接都是榫卯結構,我專門做了古建窗花的拼接模型,孩子們可以拿著模型拆裝,直觀了解榫卯結構的拼接原理。這些木板上繪制著比較簡單的傳統圖案,通過動手雕刻培養他們對這門技藝的興趣。”
除了修復、創作,任清文還在靜升古鎮非遺文化產業傳習所給參觀學習的孩子們手把手教授三雕技藝(央廣網發 葉嫻豆 攝)
擇一業終一生,不為浮華易匠心。三雕匠人任清文理解的“匠心”就是傳承,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愛甚至從事這門技藝,是他對三雕藝術最大的尊重。2015年,任清文被授予三雕技藝非遺傳承人后,更加忙碌。除了修復、創作,他還要在靜升古鎮非遺文化產業傳習所,給參觀學習的孩子們手把手教授三雕技藝。
任清文動情地說:“現在我去各地展示技藝,還登上了中央電視臺《非遺里的中國》節目,家里人也以我是非遺傳承人而自豪。這些成就是因三雕藝術本身的魅力,更是因為國家的繁榮富強,才有我們匠人安心的創作環境和藝術的傳承、創新。我有幸成為拿‘接力棒’的人,一定要把這一棒傳好,把祖先留下的寶貴技藝傳給后世子孫。”
策劃:韓 文
監制:張 潔
記者:任 重 郎 麒
攝影:葉嫻豆
編導:趙新成
攝像:王永輝 楊 森 曹馨元
后期:李曉鶴 張曉瑞 張麗麗 王立帥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