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為全面展示山東各地深入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推動經濟轉型與守護綠水青山,記錄黃河沿岸縣域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美好圖景,講述百姓因河而興的幸福故事,央廣網山東頻道聯合山東省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策劃推出《黃河岸邊是我家》大型融媒體主題宣傳活動。

央廣網聊城7月10日消息(記者李舜)聊城市陽谷縣地處魯西平原,黃河北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陽谷壽張黃河夯號”在這座千年古城唱響。從前,夯號是勞動人民修筑黃河堤壩時用來緩解疲勞、鼓舞士氣的勞動號子,如今,夯號里更多的是唱出了黃河沿岸生活的美好變化。在這里,生態保護與工業發展齊頭并進,兩者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而是一幅良性循環、相得益彰的新畫卷。

走進陽谷森泉濕地公園,花繁木茂、鳥鳴魚躍,一個集生態、綠化、休閑、科普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公園映入眼簾。誰能想到,這座占地千余畝的公園曾經是一片無人問津的鹽堿地。“以前根本沒人管,莊稼在這里都養不活,又是個洼地,幾乎是荒廢狀態。”濕地相關負責人王士魁說。2015年,為把生態優化融入城鎮建設的發展過程中,改善水環境,提升城市品質,優化人居環境,陽谷縣規劃建設了陽谷森泉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項目,這片“荒地”從此迎來了新生。

鹽堿地華麗變身濕地公園(央廣網發 陳東峰供圖)

目前,公園內潛流濕地110畝,表面流濕地230.64畝,河道濕地186.70畝,綠化面積287.35畝,同時興建了與濕地公園生態區相關景觀節點、具有科普宣教展示功能的濕地宣教館、濕地植物園等附屬設施,成為陽谷人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但森泉濕地公園的存在的意義不止于此,它還承擔了水質凈化的“任務”。

“陽谷森泉濕地水質凈化工程主要是對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尾水進行再次凈化,采用‘潛流濕地+表面流濕地+河道走廊濕地’的組合工藝,進行深度凈化,濕地日處理能力是7萬方/天。”王士魁告訴記者,經處理后的中水成為縣開發區部分工業企業回用水、城市道路清潔用水、城市景觀用水、農業灌溉用水等。

此外,在陽谷森泉水廠內建設的中水回用工程,取用濕地處理后的中水,利用混凝、沉淀、過濾、超濾、反滲透工藝,可以進行更加精細地分級處理,供水量每年可達約200萬立方米,回用于工業企業。

陽谷森泉水廠水處理工程車間(央廣網記者李舜 攝)

“通過利用濕地對污水進行凈化,實現了水資源高效利用、良性循環,極大減少了地下水的使用,節約了水資源。”王士魁表示,森泉濕地凈化的模式在改善水資源環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濕地公園內生態環境的改善迎來了越來越多鳥類的棲息,成為“省級濕地公園”“市級環境教育基地”“陽谷縣攝影家協會拍攝基地”,現已拍攝到60余種鳥類,其中包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紅隼。

陽谷森泉濕地公園里,市民們在雨中漫步(央廣網記者李舜 攝)

在公園不遠處,金蔡倫集團旗下陽谷新源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正在運行。公司總經理姚元成告訴記者:“2015年以前,集團旗下其他公司產生的廢料需要花錢找人運輸,既沒有對廢料進行回收利用,產生了污染,還支出著運輸費用。”后來,秉承著循環發展的理念,該公司決定走“吃干榨凈”路線,結合自身資源稟賦“變廢為寶”,利用集團熱電廠產生的煤灰與爐渣、紙業公司產生的造紙污泥,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搭配一定比例的建筑基坑土等工業固廢,生產出了重量輕、強度高的燒結磚,年產量可達1.2億塊。

陽谷新源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工人正在操作自動化設備(央廣網記者李舜 攝)

作為黃河下游一座重要的城市,陽谷縣近年來聚焦大氣、水體、土壤等領域,以縣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為目標,在黃河岸邊唱響了綠色發展交響曲。一步步將民之“所愿”“所盼”“所望”化為現實,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進一步提升……

編輯:劉博倫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