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黃河寧,天下平。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近年來,黃河流域九省區胸懷“國之大者”,踐行“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使命與擔當,扎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共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書寫中華民族黃河治理史上的嶄新篇章。央廣網黃河流域九地頻道記者從三江源出發,自西向東,沿著母親河的足跡,走進大河兩岸深處,帶您一起領略新時代黃河流域的發展之美、人文之美和生態之美。

央廣網黃南11月17日消息 地處青海省東南部的尖扎縣,黃河縱貫縣城南北,潺潺的流水給這片土地帶來了高山流水、和諧美麗的生態畫卷,也造就了這里因黃河而生、因黃河而興的多彩發展圖景。

尖扎縣縣域面積1558平方千米,地勢西高東低,最低海拔1960米,最高海拔達4614米。2654米的相對高差,使得這里集合了河谷、低山丘陵和中高山地等多種差異化的地域風貌。

黃河水流經尖扎境內蜿蜒流淌,滋養著沿河百姓(央廣網記者 張海東 攝)

這種差異化的匯集和碰撞,造就了尖扎多樣化的資源,也為當地主動探索多路徑、多產業發展帶來機遇。

高原迎冬 黃河岸畔果飄香

秋末冬初,青藏高原已沉浸在冬日的寒寂中。因靠近黃河,依山繞水,尖扎的氣候相對青海其他地區要濕暖一些。因此,這里也被稱為“青海小江南”。

黃河岸畔,午后陽光正濃,白恒瑋在溫棚里察看香蕉和火龍果的掛果情況。

11月的高原青海體感已十分寒冷,但在種植基地的溫棚里,自動測溫表顯示棚內溫度28攝氏度,正是適宜火龍果生長的溫度。

高原的冬天也能種出熱帶水果?這樣的猜想,在尖扎已成真。

“這里依靠黃河,有充足的水資源,日光照射足,晝夜溫差大,這樣的條件應該能種成。”基于對尖扎縣黃河沿岸濕暖氣候和特殊地理區位的信心,2019年,白恒瑋在尖扎縣康楊鎮西麻拉村開啟了他的職業果農生涯,開始嘗試種植熱帶水果。

白恒瑋向記者展示溫棚里種植的香蕉(央廣網記者 張海東 攝)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個月后,白恒瑋在溫棚試種的水果西紅柿成功掛果上市,這讓他信心大增。緊接著,火龍果、西瓜、香蕉等水果不斷試種成功,種植基地走上正軌。

白恒瑋坦言,在高原種植熱帶水果,最擔心的就是土壤和保溫的問題。在試種之前,基地通過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農業院校、科研院所開展技術合作,在土壤改良、生態種植、循環農業等方面獲得支持,有效解決了土壤條件的困境。2021年,基地獲得天津援建尖扎縣特色設施農業建設的項目資金,用于修繕和改造溫棚,使溫棚的保溫效果大幅提升。

“現在種植基地有30個溫棚,一年四季都有掛果。無論是西瓜、香蕉,還是火龍果、百香果,不管夏日寒冬,基地都是瓜果飄香。”白恒瑋自豪地說。

據白恒瑋介紹,基地目前以采摘體驗和網上訂單銷售為主,在網絡銷售平臺擁有一定數量的客戶群體,除了受到本地顧客的喜愛,訂單市場也遍布到了北京、上海、江蘇等地。

地處黃河岸畔的水果種植基地(央廣網發 白恒瑋 攝)

“例如火龍果,目前一個溫棚一年火龍果的產量在5000斤左右,年收入約10萬元。基地效益好了,吸納當地村民就業也增多了。”據白恒瑋介紹,來自周邊河灘村和西麻拉村的30多位村民在基地務工,從事育苗、摘果、剪枝等工作,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高原入冬,黃河岸畔微風起,溫棚內卻溫潤如夏。熱帶水果扎根在高原土地,浸潤在黃河岸畔的水土中肆意生長,為蕭瑟的高原增添著生機。

碧水藍天 鄉村旅游產業紅

沿著黃河水的足跡,向東南方向望去,黃河在縣城與村落之間蜿蜒流淌,與河岸邊的高山樹叢相互依偎,形成美好的生態景觀。

這樣的造景,給文旅產業的發展注入活力。

從尖扎縣城向南駛出9公里,一棟棟坐落在黃河岸畔的民宿小樓和一排排整齊的藏式民居映入眼簾,這里便是被稱為“黃河民宿第一村”的尖扎縣尖扎灘鄉來玉村。

“來玉”在藏語里的意思是“大山的背后”。過去的來玉村山高路遠,基礎條件薄弱,吃水難、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成為困擾當地發展的突出問題。2017年,尖扎縣委、縣政府決定將來玉村99戶380人搬遷到黃河岸邊。

如今的來玉村,依山傍水,煥然一新。16排99戶藏式民居有序排列在黃河岸畔,寬敞平整的村道盤踞在民居前后,通向家家戶戶的庭院。美景如畫,交通便利,民宿產業蒸蒸日上,來玉村已然換新顏。

昔日的小山村如今有了“黃河民宿第一村”的美譽,得益于黃河沿岸的山水美景,也乘勢于鄉村旅游的強勁東風。

“黃河民宿第一村”來玉村的特色民宿(央廣網記者 張海東 攝)

時間撥回到2020年7月25日,在第二十一屆中國·青海綠色發展投資貿易洽談會上,黃南州簽下總金額15.19億元的招商引資項目,其中就包括尖扎縣來玉村民宿開發旅游項目。

“我們那時候是第一次來尖扎,大家走到黃河邊,看到這番景象,都忍不住感嘆‘黃河水怎么這么清澈?這景色太美了!’在一聲聲的贊美和感嘆中,我們就決定了要在來玉村做民宿旅游。”來玉村民宿開發旅游項目負責人孫英一笑呵呵地說。

有了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政府的積極引導,2021年,來玉村民宿旅游項目動工建設,2022年夏天正式開業。

“去年我們營業了3個多月的時間,收入達到280萬元。很多外地游客都非常喜歡這里的黃河美景,本地人也喜歡周末來這里郊游度假,遇到節假日客房都是爆滿。”孫英一說,今年截至目前,來玉村民宿旅游營業收入達350多萬元。

天藍水碧,綠樹蔥蘢,丹霞山赤紅。來玉村靜靜矗立在黃河岸邊,融合了江南風情和藏式風格的民宿小院錯落排列。行走在民宿長廊,徜徉在黃河岸畔,眼前是絢麗多彩的黃河美景,耳邊是緩緩的細風夾帶著鳥鳴,此番景象,好不愜意。

“黃河民宿第一村”發展漸有起色,也在反哺著來玉村的村民。“我們每年固定給來玉村分紅,按照協議,民宿運營25年后,民宿資源將整體歸來玉村所有。”孫英一說,目前,來玉村民宿旅游項目吸納了26位村民就業,大家在領班、服務員、廚師等崗位上發光發熱,實現了增收,吃上了“旅游飯”。

尖扎境內黃河沿岸風光無限好(央廣網記者 張海東 攝)

依托黃河資源,小鄉村尋到了“量身定制”的發展路徑,也探索出了走向鄉村振興的產業矩陣。

行走在來玉村整齊的村舍巷道可以看到,村民家家戶戶的房頂上都安裝了7.8千瓦光伏設備,按照“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模式,這些光伏電板可以為村民每戶每年帶來4000多元的收益,讓村民多了一份“陽光收入”。

此外,黃河沿岸,村集體流轉的38畝土地上種滿了梨、櫻桃、杏子、桃等10多種果樹,成片的經濟林成為來玉村發展的新引擎。

不僅如此,在來玉村通向尖扎縣城的路口,還坐落著一家服裝加工廠,村里擅長針線活的婦女搖身一變成為工廠職工。通過她們的巧手縫制,校服、工服等一件件訂單順利交付,村民們的腰包也逐漸鼓了起來。

多種嘗試,多產業齊發,來玉村破繭蛻變,走上“花路”。

多產結合 沿黃資源強賦能

藍天常在、碧水長流。黃河水沖刷出了多彩的產業振興之路,也激活了鄉親們的致富思路。

“目前,我們的營地已建成星空民宿、戶外餐廳、賽車等旅游項目,滑雪場、兒童游樂場等正在建設中,預計年底可以運營。”尖扎黃河親水營地負責人張闖說。

這家占地4.4萬平方米的旅游營地位于尖扎縣馬克唐鎮科沙塘村,借助得天獨厚的沿黃美景,營地正在建設打造集住宿、餐飲、運動、休閑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打卡地。

尖扎黃河親水營地特色民宿(央廣網記者 張海東 攝)

“等到滑雪場、音樂餐吧、熱氣球、動力滑翔傘等項目建設完成,將豐富尖扎冬季旅游項目,給游客帶來多樣化的旅游體驗,讓游客有得玩、玩得好、留得住。也可以讓更多人體驗到,尖扎不僅夏天風景好看,冬季旅游也很精彩。”張闖說。

不斷拓展升級的文旅產業項目,讓游客能夠暢游更多的娛樂休閑項目,感受到更好的旅游服務體驗。這樣的突破和升級,讓慕名而來的游客旅游周期延長,旅游消費提升,這也讓文旅產業發展的紅利真正惠及到當地群眾。

緊鄰著營地,是一家依托黃河水資源發展起來的水產養殖場,圓形的養殖網箱深入黃河,水面上漂浮出頂部的浮桿。網箱中養殖最多的,是深受市場喜愛的虹鱒魚。

黃河資源給尖扎帶來發展文旅產業和水產養殖的先天優勢(央廣網記者 張海東 攝)

近年來,尖扎縣依托境內黃河梯級電站水域資源優勢和冷水魚養殖基地優勢,加快發展冷水魚網箱養殖產業,水產養殖逐步實現規模化發展。

據尖扎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銀吉卓瑪介紹,尖扎縣共有7家水產養殖企業,養殖網箱267個,池塘面積達110畝,已成為青海省第二大冷水魚養殖基地。截至目前,全縣虹鱒魚產量達315噸,產值達1575萬元,打造了“李家峽”“黃河魂”“湟品”等虹鱒魚優質品牌,5家虹鱒魚養殖基地被農業農村部評定為水產品健康養殖示范場。

從養殖到加工,水產養殖在自身做大做強的同時,又積極作用于當地旅游、餐飲等行業,聯合發力,形成黃河資源的最大賦能,也實現了完整閉環的文旅產業鏈。

依托黃河,尖扎縣城內外、周邊鄉村都尋到了強勁的發展潛能,跑出了乘勢而起的發展勁頭。沿著黃河向外延伸,在上游30多公里處,一片山高云淡、水碧天藍的寶藏之地,正在成為旅游的新晉熱門之地。

丹霞峰林奇峻,原始森林茂密,地質遺跡多樣,這里是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交會區域,是黃河干流李家峽庫區,坐落著黃河上游大型水電站李家峽水電站。此地,便是坎布拉國家森林公園,坎布拉國家級地質公園。

坎布拉峰林奇峻,呈現出一幅瑰麗奇絕的山水巨畫(央廣網記者 張海東 攝)

如果你來到尖扎,坎布拉是一處不容錯過的旅游勝地。

當前,坎布拉正在向世界級地質公園評級沖刺。它的成功升級,將成為黃河上游又一個重量級的文化旅游品牌,也將積極作用于尖扎文旅產業賦能,創造新的發展價值。

“尖扎縣依托黃河生態景觀,聚焦青海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目標,創新‘生態+旅游’‘生態+文化’發展模式,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生態價值。‘十三五’以來,尖扎文化旅游投資達25.67億元,114項文旅項目全面實施,旅游觀光、文化體驗、休閑度假、體育競技等多種旅游發展格局正在形成,尖扎的‘黃河故事’將更加精彩。”銀吉卓瑪說。

黃河在尖扎境內綿延流淌96千米,激活了這片土地的發展潛能,黃河的精彩故事將繼續在尖扎續寫。

總策劃:張軍 于鋒

總監制:伍剛 宮歆慧

策劃:陶玉德

統籌:胡苗苗 賈海元

編審:欒小琳

記者:賈海元 汪曉青 張海東 劉博倫 昌思榮

編輯:汪曉青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