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內蒙古通遼市庫倫旗緊緊圍繞“走生態路 興農牧業 打文旅牌”的發展思路,以種植優質苜蓿飼草為抓手,促進綠色循環畜牧業發展不斷提質增效,初步形成種養結合、農牧互補、草畜聯動的綠色循環發展之路。
1700畝的紫花苜蓿進入收割期(珮溪 攝)
在庫倫旗庫倫鎮寶古臺嘎查,1700畝的紫花苜蓿進入收割期,收割機和捆草機開足馬力加緊收割,村民包金河正忙著打包、運輸,給他家的50多頭牛備足營養豐富的新鮮草料。“我們家一年收割兩次,每次收割能拉300捆左右,這次之后就等秋收再收割一遍。這個苜蓿草長在地里,沒啥成本,我們養牛能省不少飼料錢。”包金河說。
包金河正忙著打包、運輸新鮮草料(珮溪 攝)
紫花苜蓿有“牧草之王”之稱,再生能力強,一年可收三茬,不但可以起到涵養水源、防風固沙、美化鄉村的作用,還可以為嘎查牛羊提供優質飼草,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以前這片地沒有植被就是荒地,風沙很大,一到春天屋子里刮的都是土,前兩年種植牧草根系扎根之后,生態也好了,風沙少了,最好的是我們養殖戶有了新鮮的飼草料。”包金河表示。
養殖戶包美榮收割新鮮的紫花苜蓿草喂牛(珮溪 攝)
在庫倫旗茫汗蘇木阿拉達爾圖嘎查養殖戶包美榮的家中,一大片苜蓿綠地流青溢翠、長勢喜人。在包美榮的眼里新鮮的紫花苜蓿草就是真正的“牧草之王”。“我家養25頭牛,喂這些草牛能長得更壯實,育肥更快。春天的時候澆一次水5月20號就可以收割,一年可以收割三到四次。”包美榮說。
茫汗蘇木地處庫倫旗西北部,地形屬典型的科爾沁沙地,因養殖業發達,農牧民迫切希望改善生態環境、提升牧草質量。自庫倫旗草原生態修復治理項目實施以來,不少農牧民利用房前屋后閑置土地和荒地種植紫花苜蓿草,現在荒沙變綠了、生態變好了,村民的收入也提高了。“我家這塊兒地只有6畝,2020年以前其實都是黃土坡,只能種點青貯,收不了多少草料,也沒有收成。前兩年政策說可以種苜蓿草,我們真的受益了,一年收的草料非常多,閑置的荒地也利用上了,作為沙區長大的人看著心里也美。”包美榮表示。
近年來,庫倫旗積極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牧草產業,強化優質飼草供給,今年,庫倫旗共種植紫花苜蓿、燕麥、羊草等優質飼草5萬余畝、種植青貯45萬畝,已初步形成種養結合、農牧互補、草畜聯動的綠色循環發展模式,助力草畜產業高質量發展和群眾增收。(吳珮溪 阿拉木斯)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