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遼陽6月12日消息 “我最喜歡的專業是文物修復和考古,但好像只有北大那種名校有吧,我考不上。最開始是想報藝術類的,但是藝術類好像(我上學)那年就招了4個人,這個班就黃了,沒開起來。然后就分到了特殊教育專業。”和記者聊起與“特教”結緣的那段經歷,特教老師李紫微直言,像極了“誤打誤撞”,“剛開始我們也分盲、聾、弱(專業方向),我其實當時更傾向于聾,就是手語。自閉癥的課是到畢業的那年才開設的,也才開始了解自閉癥。”

正在記者與李紫微攀談時,不遠處的教室里傳來陣陣快板兒聲:“春風吹,百花開,歡迎您到這里來,歡迎您到這里來!這里有花又有果,這里四季春常在;特殊學校培育了我,特殊教學育英才……”鏗鏘有力而又節奏明快。

李紫微和孩子們練習快板兒(央廣網發 總臺記者 姜正日 攝)

唱快板兒的這群孩子,是遼寧省遼陽市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李紫微是他們的班主任,正在教他們的是當地著名的快板兒表演藝術家李延平。“到這一句,‘歡迎您到這里來啊’,聲音要高一點……”李延平教得不厭其煩,孩子們學得有板有眼。

快板兒,是一種用竹板兒伴奏的中國傳統說唱藝術,節奏鮮明,詞語鮮活,可以說是“中國rap”。李紫微從小就喜愛快板兒,后來專門拜快板兒表演藝術家李延平為師。李延平萬萬沒有想到的是,3年前,李紫微竟然請自己教她的學生們唱快板兒。“當時我感覺也挺驚訝!正常人學快板兒都費勁,教給這些有殘障的孩子學更費勁。她說沒事,我手把手、一句一句教他們。”李延平說道。

李延平之所以覺得不可思議,是因為李紫微的學生們不是普通殘障,全班13名學生,都是患有重度自閉癥的孩子。讓這些說話困難、喜怒無常的重度自閉癥孩子學唱快板兒,聽起來就像天方夜譚。“用別人的話說,一堆正事還干不過來,你還去教一群‘傻’孩子,他們能學會啥?你們倆是不是也有病?就是現在也有人這樣說,但我不太在乎。我總覺得萬一行了呢?就是想讓孩子在他成長的過程中,能多接觸到一些新鮮的事物,能感受到更多的樂趣。萬一行了呢?”對自己的選擇,李紫微信心滿滿。

沒有想到,這個“萬一”還真的行了!節奏明快的快板兒書,很快吸引了班里大多數的孩子。打板兒、說唱、記詞兒,手、口、腦同時鍛煉,康復效果出奇地好。“我師父給加點兒動作,有個小表演,小情節,兩個小孩可以對著說,孩子就特別喜歡。一邊學快板兒了,一邊把語文的生詞生字也學會了。”李紫微說。

快板兒也搭起了李紫微與孩子們的“連心橋”(央廣網發 總臺記者 姜正日 攝)

靠“軟磨硬泡” 開辦第一個自閉癥兒童康復教育班

2007年,聯合國將每年的4月2日定為世界“自閉癥關注日”,這一年,學習特教專業的李紫微也成為遼陽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2009年的時候,我看見一個家長領著自閉癥的孩子上我們學校報名,滿懷希望地來,因為我們學校沒有這個班,就很落寞地又牽著孩子走了。我就覺得這種孩子也應該有受教育的機會,我念了這么多年特殊教育,這么專業了,我自己一定能帶好。”當時的情形,李紫微至今記憶猶新。

那段日子,李紫微幾乎天天纏著校長毛彤,請求開設自閉癥兒童教育班。看著軟磨硬泡的李紫微,想著滿懷期待的自閉癥兒童家長,毛校長斟酌了很久,終于點了頭,“那個時候她跟我幾次三番地表達這種愿望,所以學校就開辦了這樣一個班級。她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我們學校第一個自閉癥班的班主任。我有的時候開玩笑說,她好像就是為這些自閉癥孩子而生一樣。 ”毛彤說道。

“我們校長我還是心里比較有底的,她特別善良,她看不了那種孩子沒有學上的場景,所以我覺得她會支持我。”2009年,遼陽市第一個自閉癥兒童康復教育班就這樣成立了。

給你一個大大的擁抱(央廣網發 總臺記者 姜正日 攝)

全校幾十名老師,誰都沒想到,瘦瘦小小的李紫微居然主動申請開辦自閉癥兒童康復教育班。接收這樣的孩子上學,面臨太多的未知風險,就連學校里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也充滿了擔心,張憲婷便是其中之一,“自閉癥孩子,他們的學習能力很差,自理能力也很差。李紫微那時候還小,她說想建這個班的時候,我們覺得那行嗎?你還是個孩子,你再帶一些我們都帶不了的孩子,能行嗎?”

而李紫微也很快發現,別人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患有自閉癥的孩子缺乏情緒和行為控制力,他們所做的許多破壞和傷害性行為,都是李紫微完全意想不到的。“隨時隨地在教室中間就大小便,然后踩得滿地都是,滿墻滿柜子抹得到處都是。有時候還會一直打我,我經常受傷,手上就有100多處傷。有一個眼睛就是讓孩子用凳子砸的,整個椅子拍臉上了,淌了一地血,眼睛好長時間都看不見。”李紫微細數著這幾年留下的傷口,對記者說道。

“有,我每天都想!”當記者問起是否想過放棄,李紫微這樣說道:“有的時候孩子打我,打我的一瞬間我就會不高興,我天天喂你吃飯,給你擦屁股,給你洗褲子,給你買好吃的,你怎么還打我?明天不干了!然后一個孩子過來,跟我問一聲:李老師好。馬上我就會豁然開朗,覺得無所謂,一切都值得!”

李紫微教孩子生活技能(央廣網發 總臺記者 姜正日 攝)

帶著“來自星星的寶貝”走出孤獨 閃閃發光

正值孩子們上數學課,李紫微沒有教學任務,就在隔壁教室里陪著一個不去上課的孩子玩耍。“畫個圓!”李紫微拉著孩子胳膊轉著圈,“這就叫畫個圓,抓住,起飛了啊,預備,起。”教室里瞬間充滿笑聲。

自閉癥班里,經常有這樣不愿意上課的孩子,沒有課的老師看到了,就會主動陪一會兒。“這種孩子的特殊性,他們的注意力可能也就十幾分鐘,這個時候你要再強制讓他繼續學習,他可能就會暴躁,或者有一些不好的行為出現了。”李紫微告訴記者。

“因為我們這些孩子他們的前庭平衡力、注意力都不好,輪滑可以培養這些孩子的前庭、平衡力。”趁著上一節課沒結束,李紫微在走廊里整理孩子們的運動裝備,下一節課就是孩子們喜歡的輪滑課。這也是她針對自閉癥孩子們的特殊情況,摸索出的一項新課程。

走路都不穩的自閉癥兒童練習輪滑,許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劉鵬是學校的專業體育教師,他見證了李紫微和孩子們在操場上一次次摔倒,又一遍遍爬起,從磕磕絆絆到越來越穩,越來越快。誰也沒想到,2018年,李紫微竟帶領她的這支輪滑隊參加了遼寧省特奧會,并一舉奪得16枚金牌。

李紫微帶著孩子們練習輪滑(央廣網發 總臺記者 姜正日 攝)

“在她帶領自閉癥兒童取得這么好成績的激勵下,讓我們也更加堅定地認識到,只要你付出很多的努力,付出很多的艱辛,也一樣會帶領一些特殊兒童取得更好的成績。”劉鵬說道。

發現自閉癥孩子們對節奏韻律有特別的敏感和喜愛,李紫微又專門去學習了非洲鼓演奏,組織班里的學生成立了非洲鼓表演隊。她說,孩子從音樂中可以得到配合,同伴之間可以有交流,在性格上會變得開朗,他們也有上臺表演的機會,有成就感,能感覺到自己的價值,家長也更對這些孩子的康復和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

快板兒、輪滑、非洲鼓……新奇而豐富的課程,讓多數孩子性格越來越開朗,表達也越來越流暢。短短幾年,李紫微的學生們已經能背誦40多首唐詩和五六段寓言故事。就連入學不久的孩子,家長也驚喜地看到了變化。“李老師從語言方面教他們背唐詩,教他們背兒歌,教他們打快板兒。然后又從輪滑方面練習,輪滑可以促進孩子的氣息,說話就有力氣,現在聲音可大了。我可佩服李老師這一點了!”學生家長哈樂說。

在李紫微看來,這些生活在自我世界里的自閉癥孩子,是“來自星星的寶貝”。而她,要做最亮的那顆星,把這些散落的星星寶貝們聚合起來,想盡辦法帶領他們走出孤獨,閃閃發光。

孩子們在練習非洲鼓(央廣網發 總臺記者 姜正日 攝)

最大的快樂 就是看著孩子們一點點改變

“當孩子真正來的時候,你會發現沒有一個孩子是照著你的書本長的,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這種教學方法你設計了好久,想了好久,你給第一個孩子用,然后第二個孩子來的時候失效了,沒有用了。然后你又設計一個新的去教育第二個孩子,在其他的孩子身上也是沒有效的。”與自閉癥孩子打了多年的交道,李紫微有自己的一套心得。

劉學達是李紫微班里年齡最大的學生,今年快18歲了,李紫微喜歡叫他“達達”。如今,達達的輪滑、繪畫和快板、朗誦、非洲鼓表演在全班都是最棒的,但10年前,達達剛來學校的樣子,李紫微至今記憶猶新,“他剛來的時候就七八歲,狀態特別不好,裸奔,用鉛筆戳人,不會擦屁股,什么飯也不吃,就是白水泡飯,每天滿地打滾,叫啊,喊啊。”

正在上課的達達(央廣網發 總臺記者 姜正日 攝)

達達小時候父母離異,他和媽媽一度沒有收入也沒有住所。李紫微曾經把母子倆接到自己家里住了近一年時間,幫著達達辦了殘疾證,還幫他們母子倆申請到了廉租房。十年過去,達達生活基本自理,并且能夠與人交流。“喜歡李老師!李老師給我們講課,還能教我們認識字,還能帶同學們滑輪滑、打鼓、快板兒。”聊起李老師,達達的回答單純而真摯。

“自己能坐公交車上學、放學,自己會做蛋炒飯,還會拍黃瓜,李老師給我換了個兒子。我說我真感謝你,你給我換了個兒子!我們已經是親情關系了,不是老師和學生家長的關系,是親情!”達達的媽媽激動地說道。

“我一直說達達是我最好的作品,從來沒奢求過他能變成什么樣,但他在慢慢地變好。他的語言大家看可能表達得很流暢,但思維可能還是不太一樣,但我能感受到他那些稀奇古怪的語言里,他對我是關心的。看到我有白頭發,他就會說不希望李老師和姥姥一樣,不希望李老師變老,他就會這樣表達。我就會感覺曾經那些黑暗的以為沒有盡頭的日子,都變得遙遠而有意義!”說到這,李紫微盯著孩子們,眼里滿是驕傲。

15年來,遼陽特殊教育學校累計接收了300多名“來自星星的孩子”,自閉癥康復班也從1個增加到9個。像達達一樣,通過有針對性地系統學習訓練逐漸恢復的孩子也越來越多。教師李霞說:“我們每天都有成就感,比如他今天會看鐘表了,他今天自己去倒的垃圾,他今天是自己穿的衣服,這種進步是別人理解不了的,我們心里很高興。”

看著達達一點點進步,李紫微倍感欣慰(央廣網發 總臺記者 姜正日 攝)

“因為遇見了他們,我才有了最好的時光”

李紫微說,自己特別喜歡一首歌——《蝸牛》,“我們這些孩子就像是小蝸牛,很慢的那種小蝸牛,我每天都像牽著這群小蝸牛散步。剛開始可能會被嘲笑,但其實從他們身上,我也能因為走得慢,領略到別人匆匆而過的時候,領略不到的那種人生風景。”

做了17年特教老師,李紫微感受到整個社會對自閉癥兒童認識的轉變,她也希望社會給予這些自閉癥兒童更多的尊重與包容!她始終關心著從自己班里畢業的學生們,希望她的孩子們離開學校能走入社會,所以她對“18歲之后的大齡自閉癥群體的妥善安置問題”特別關注。“他們18歲之后畢業,成年之后的去向是我比較擔心的,我現在努力地在想辦法,看有沒有適合的機會,適合這些孩子能做的事情,給孩子一些崗位、一些工作、一些機會。”李紫微說。

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中國自閉癥患者達1300多萬,其中自閉癥兒童超過300萬。曾經有一些機構想用高薪挖李紫微“跳槽”,都被她拒絕了,她實在舍不得自己的這些孩子們,“做特教,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我沒有指望賺錢,就是只有一個學生,我把他帶好了也是好的。我不喜歡‘堅持’這個詞,因為我覺得,只有你不愿意干的事,你才需要堅持。”

遼陽市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們(央廣網發 總臺記者 姜正日 攝)

每天早上,李紫微還會守在學校門前,等著她的學生們到來。今年38歲的她,把全部的時間和愛都給了自閉癥康復班的孩子們,“我的名字是紫微星,是最亮的那顆星,好多小星星圍著它轉。我愿意用我這顆最亮的星,照亮這些孩子們成長的路!別人總說是我成就了這些孩子,其實是這些孩子讓我學會了敬畏生命!我不是在最好的時間遇見了他們,而是因為遇見了他們,我才擁有最好的時光!”

(總臺記者 劉華棟 季熠非 晁向榮 姜繼媛 胡翔 郎易塵 薄一男 姜正日 央廣網記者 宗韶峰)

編輯:莊濱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