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南粵大地,風過阡陌,百果飄香。在充滿希望的原野上,廣東省“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的號角雄渾悠揚。如影相隨的,是脫下軍裝的“兵哥哥”們,依然熱血難涼。

從一個兵“轉變”成為鄉村振興領頭雁,他們立足產業發展,帶領群眾增收致富。他們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改善群眾人居環境……近年來,廣東省開展的“退役軍人村官培養工程”,通過素質提升、典型培育、先鋒引領、政策扶持、榮譽激勵等舉措,進一步激發了退役軍人創業的熱情、干事的激情,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現今,廣東全省有22978名退役軍人進入村(社區)兩委班子,其中4337名當選為“兵支書”。

激活農村的“神經末梢”

“90后”李志文在2023年上任韶關市曲江區沙溪鎮長坪村黨支部書記后,發揚軍旅生涯時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始終深入群眾、融入工作一線,在他的帶動下,黨員干部們主動作為,不斷努力推進一項項鄉村振興實事,謀劃推動特色產業項目,抓好人居環境改造,流轉撂荒土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逐漸將靈芝基地打造為長坪村的特色產業“名片”。

站在信宜市東鎮街道北邏社區環村水渠的一處平臺,映入眼簾的是貫穿村莊的綠道,荷葉連連的“網紅打卡點”,百果園里正在勞作的村民,呈現出一派和諧的景象。該社區黨支部書記陳進喜把產業興村放在首位,提出“引進的企業無論大小,必須帶動留守婦女、有勞動能力的留守老人就業”,還提出“拉動村經濟增長的同時,這里要成為游客心目中的‘詩與遠方’”。“陳書記帶著我們把路拓寬了,把環境搞好了,解決了我們的就業問題,增加了收入,是個好書記。”村民許姨覺得日子過得很舒心,非常滿足。

電白區沙垌村年10億元產值的故事正在上演,繪制出鄉村振興的生動畫卷。每天一大早,天色尚未大亮,通往沙垌村的公路上就涌動著周邊2000多名摩托車的“大軍”,來到這里“就業”。有著21個自然村、24個經濟合作社的沙垌村,如今有超過1000戶家庭參與沉香的種植,覆蓋面積達5500畝。2023年的沉香產業收入更是突破了10億元大關。這個數字背后,是沙垌村副主任蔡明忠帶領45名退役軍人對推動沉香產業進行的探索。

如今,廣東全省以黨建為紐帶,著力把優秀人才凝聚在黨組織周圍,培養成“領頭雁”的路子越走越寬,進一步帶動了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發展。

高州市根子鎮元壩村黨總支書記吳勇光是一名90后“兵支書”,在他和老支書的帶領下,元壩村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特色產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的新路徑,全村荔枝產業年產值高達2.5億元,年接待游客約150多萬人次,人均年純收入5.8萬元,用村民的話說:“現在的生活比荔枝還火紅!

鼓勵和引導退役軍人領辦創辦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最終目的是要把退役軍人培養成為鄉村振興的“帶頭人”、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助力人”。

2005年,退役后的楊華振到成都創業,憑著服役5年磨煉出的不服輸韌勁,事業蒸蒸日上。2013年,楊華振卻帶著妻子回到了家鄉電白區旦場鎮樓閣堂村。當時村里的情況是: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且只有荔枝和龍眼這兩種靠天吃飯的傳統產業,年輕人都紛紛外出打工。村里一度戴上省定貧困村的“帽子”。

經過充分調研省內外種養市場后,楊華振創立了種養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養殖黑棕鵝一道致富。2017年以“產業+合作社+基地+扶貧戶+市場”的模式,引導貧困戶正式入股參與分紅!拜斞焙汀霸煅彪p管齊下,讓樓閣堂村41戶146人在2019年底全部脫貧摘帽,楊華振也打造出集良種鵝苗發放、飼養、防疫、收購、屠宰、銷售為一體的200畝養鵝基地,至2020年養殖肉鵝達100萬只以上。

在楊華振幫扶的7名退役軍人中,老家揭陽籍的楊澤生學到了技術后回鄉創業,桂平馬皮鄉的黃中生也回鄉當選村支書。

漫步今天的樓閣堂村,楊華振回鄉時的“臟亂差”已成為過去式。11條自然村公路全部硬底化,健身廣場、老人活動中心、籃球場、好心公園等公共空間相繼落成,古樹生態公園、馬屋山好心公園、古井好家風公園等點綴其間,種養專業合作社于2018年被評定為省級示范社。

在扎根基層的90后退役軍人,雙水鎮田心村委會書記、主任林源杰的大力推廣下,這幾年,田心龍舟、田心牛肉、田心臘味等雙水田心特色鄉村品牌走出新會區,在江門市周邊市區迅速走紅。郁南縣寶珠鎮寶珠村委會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偉志,從2015年起回鄉發展成立寶珠鎮荔鄉種養專業合作社,目前雞心黃皮栽植面積擴大至3000余畝。

在興寧市最美退役軍人王健午的帶領下,15名退役軍人組成“鄉村脫貧振興先鋒隊”,與梅州市金綠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學習電商銷售,并和全鎮143戶貧困戶簽訂了銷售協議,共同發展肉鴿養殖。該基地成為梅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著力打造“軍創”品牌,促進退役軍人創業帶動就業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廣州市從化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將“兵支書”隊伍建設作為系統工程,通過選拔、培養和管理退役軍人,建立信息庫,推廣傳幫帶模式,培養村干部后備力量,開展培訓提升能力。目前,200多名“兵干部”投身“百千萬工程”,扎根鄉村,為從化區鄉村振興增添了色彩。

這樣的例子在廣東比比皆是。

回鄉創業,當好“火車頭”

通過筆者深入的走訪、接觸,切切實實感覺到——越來越多退役軍人的目光正投向那一片片充滿希望的田野,越來越多的軍創要素資源流向那一片片廣袤的土地,越來越多在外創業的農村籍退役軍人黨員正奔向故鄉那一片片天地。

從清遠市區驅車200公里,到達海拔430米的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太保鎮黑山村村委,該村由壯族、瑤族、漢族構成,下轄5個村小組,共196戶926人。

說起2011年之前的黑山村,村民雷統揚至今記憶猶新,“垃圾遍地、賭風盛行,村和村間常鬧矛盾”。村民禤柏喜回憶用“苦不堪言”來形容。這一年,在佛山經商的退役軍人雷健回鄉創業,同時被選為村黨支部委員。他身體力行改變現狀,逐漸獲得村民的信任,2014年,雷健當選為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因工作忙,他還放棄了年收入10多萬元的杉樹種苗生意。

2018年,清遠市委宣傳部牽頭,在全國首創“鄉村新聞官”制度,為黑山村插上了騰飛翅膀。“雷書記做視頻直播銷售清水鴨,僅2個月就售出1萬多只,價格漲了六成”。雷健算了一下賬,村里每年接待游客8萬多人,收入500多萬元,村人均收入由8000元增加至17500元。更讓他內心喜悅的是,“以往提到黑山村,沒姑娘愿意嫁過來,現在通過電商賣鴨、搞旅游、農家樂,村里光棍都‘脫單’了。”如今,黑山村被評為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廣東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等稱號,“雖然曬黑了累瘦了,但很值得!崩捉≌f道。

出生于梅州市大埔縣的藍欣欣是個80后,2001年退役后經全國公務員考試考入清遠市公安局,2019年辭去公務員專心做一個職業“新農人”,創立了清遠市金都農林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同時發起成立退伍軍人創業聯盟。公司自建成以來,已有9個產業鏈項目,帶動當地農民超過300人,帶動了黎埠鎮的“一村一品”和“一兵一品”的建設,成為華南農業大學、肇慶學院、清遠市農技推廣中心(清遠市農科院)等單位的產學研實訓基地和樣板田。

肇慶市高要區樂城鎮社播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賴才林深有感觸:“大家都叫我‘兵支書’。其實,‘兵支書’既不是‘官’又不是‘兵’,還要上陣不斷啃‘硬骨頭’,但這個稱號也賦予了我比一般村干部更多的榮光與責任!

從2002年當選為“兩委”干部,在村“官”這個崗位上摸爬滾打的21年間,他曾為解決村民讓地爭議,冒著大雨趕入山中,連人帶摩托車翻入魚塘;他曾在處理污水廠用地問題時,忍饑挨餓與一村戶周旋調停,終于用耐心感化了一家人;他曾每日早上五點起床,周轉于十多個村莊處理大小事務,半夜一兩點才忙完回家,以至于家中的女兒都以為“爸爸去了外地工作”……雖然很苦很累,但賴才林欣慰地看到,家鄉正在實現開村300多年來史無前例的美麗蛻變。

如今,社播村新農村建設蒸蒸日上,如期完成了各項硬件設施,還引進了菜籃子種植產業,發展了鄉村旅游業。村集體經濟、村民人均收入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村民們真正感受到了鄉村振興賦予的幸福感,社播村也連續獲得國家、省、市授予的許多榮譽。

饒平縣三饒鎮溪西村,2700畝耕地和近萬畝山地,四成撂荒。世代耕種五百年的“三饒香米”也因易倒伏、產量低、勞動力外流,僅剩兩個種植戶也打起退堂鼓。作為典型的山區貧困村,四千多留守群眾亟需找出路。

2007年,村里回來一位年輕人劉維才。五年前,劉維才從西藏某邊防軍營退役后放棄分配,到廣州和汕頭創業,生意蒸蒸日上,卻做出回鄉探索致富路的決定。幾個有威望的老人,看到這個只有24歲,一年黨齡的小伙子,為全村發展不停奔走,一致推薦他當選村“兩委”干部。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劉維才率先垂范種植50畝稻田。對他這個舉動,有人觀望,有人嘲笑,有人捏了一把汗,家人更擔心。最終,經過潮州市農科中心專家劉紹權團隊建議,劉維才試種5畝,并從中總結經驗和教訓,最終換來了共計3萬元的收入。每畝地毛收入6千元,這是村里有史以來的爆炸性新聞。

第二年,50余戶村民紛紛走進稻田,卷起褲管、擼起袖子加油干。2018年,山美鄉種植面積達400畝,次年更是實現單造產量12萬斤的歷史新高。從“沒人種”到“爭著種”,幾近絕跡的“特產米”起死回生,成為富民興村的拳頭產品。年產值達五百多萬元,帶動村民一百多戶,也讓劉維才榮獲了首屆“廣東最美退役軍人”。

訪談時,現年有著50多年黨齡的黃名灘,說起劉維才忍不住挑起大拇指,連連稱遇到了一個好書記。

打造“新農人”的主心骨

先進帶后進,成為廣東省補足區域發展不平衡短板的重要舉措。既為欠發達地區鄉村建設添磚加瓦,也給當地人們的新生活帶來希望。

湛江市遂溪縣河頭鎮山域村,告別了每逢大雨必是“泥水路”,夜晚出行靠月光和手電筒的局面,文化廣場和籃球場讓人們休閑有了好去處。同樣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還有同縣的虎頭坡村,村內168畝蔬菜種植基地成了新地標。繁忙進出的工人們,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這些變化,離不開佛山市三水區8名退役軍人身份的駐村扶貧干部的努力。他們帶動山域村、虎頭坡村等8個省定貧困村加速蝶變,令8個省定貧困村的貧困戶的心熱起來了、身體動起來了。

2020年,山域村村民周燕家建成了一座兩層樓的新房,這是駐村干部來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那時周燕的公公去世,丈夫因病干不了重活,兩個年幼的孩子嗷嗷待哺!案杏X天快塌了,生活沒有盼頭!痹隈v村第一書記黃貴春幫助下,周燕找了一份工作,家里還種起番薯、芋頭,年收入從不到三萬增長到如今的十萬多,讓周燕漸漸有了盼頭,干活更起勁了。

無獨有偶,在虎頭坡村駐村第一書記李啟雄的幫助下,年過半百的村民周廣南一掃往日的消沉。了解到周廣南的兩個兒子和妻子患有腦膜炎,李啟雄協助他申請了大病救助資金,為他爭取到資金購買優質芋苗和化肥,并聯系本村致富帶頭人結對幫扶其一家。如今,周廣南一家不僅年收入過10萬,家中還建起了新房子,生活順利走上正軌。

事實上,讓村民們感動的不僅是駐村干部帶來的改變,更是他們身上那堅忍不拔、艱苦樸素的品質。駐村第一書記謝恒成第一次來草潭鎮泉水村,住無定所,經常要在別的村借宿。水土不服、不到一個月迅速瘦了下來。同樣,草潭鎮下六圩社區駐村第一書記梁友志,在村中沒有住宿條件的情況下,大力開展農田水利改造、村道硬底化和公共設施等建設,改善村中人居環境;烏塘鎮烏塘村駐村第一書記范利文,離開5歲的女兒,毅然決然奔赴扶貧一線,舍小家顧大家……

從佛山到湛江400多公里的里程,這支肩負著重任的“扶貧鐵軍”,仿若點點星光,匯聚成浩瀚星河,照亮貧困戶的希望。

沉穩踏實,少說多做,是佛山市南海區退役軍人金國彬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2019年4月初,還在接受軍轉干部進高校脫產培訓的他,得到了妻子大力支持。“想好了你就去,家里的事情有我在!本瓦@樣,金國彬正式走上了和云浮市東圳村“結緣”的道路。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太便利……這個被認定為省級貧困村小村落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共118戶408人。如何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尋求突破?金國彬一度非常著急。面對缺少勞動力的短板,他帶領村級組織選擇了周期短、見效快的養殖雞產業,同時借助科技力量發展現代農業。截至2019年11月,118戶貧困戶有序退出。“現在感覺和生活在城市里沒有什么差別啦!贝迕竦摹靶腋8小,成為金國彬“再接再厲”的最大動力。

南海區派駐云浮市云城區、云安區精準扶貧工作組組長蔣雄師在云浮工作的四年里,走遍了所轄29個行政村,深入鎮(街)、村(居)委500多次,走訪貧困戶800多戶次,總行程達到10萬多公里。如今,云城、云安區已實現貧困人口100%脫貧,29條貧困村100%摘帽。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無論是離開富裕發達之地的舒適安樂窩、告別家人到偏遠落后的山村扶貧攻堅,還是從大城市到鄉村創業,他們都無愧于“退役不褪色”的本質。

致富的“頭雁”往高飛

農村籍退役軍人,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有著建設農村、改變家鄉面貌的內在動力,又經過部隊培養、鍛煉,普遍具備思想素質好、執行能力強、能力素質優、團結質量高的明顯優勢,更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驅車行駛在陽山縣杜布鎮的高架橋上,云霧繚繞,“東江十里畫廊”映入眼簾。下了橋不一會兒,就來到陽山縣杜布鎮復退軍人互助協會。理事長陳印帶身材魁梧,他感慨道:“互助會2017年11月份成立,現在有19個自創農業品牌的退伍軍人創業基地,共投入資金大概有5000萬。”

據了解,杜布鎮共有復退軍人389人,近年來,該鎮積極引導復退軍人創辦創業示范基地,通過“支部+基地”“支部+合作社”“支部+協會”等方式大力發展農畜牧業和農家樂文化。目前,該鎮轄區復退軍人創業人員已申請成功9筆共計100萬的政府全貼息貸款。

努力將“好鋼”用在刀刃上,激活集體經濟自身“造血”能力,廣東全省各地奮力前行。

1996年,結束3年軍旅生涯的盤明華回到家鄉韶關乳源瑤族自治縣桂坑村,為鄉村發展貢獻力量。當時村里交通不便,耕地稀少,村民生活困難。2014年,盤明華當選為桂坑村黨支部書記,在他的帶領下,桂坑村從“貧困村”發展為知名的少數民族“網紅村”。

盤明華說,桂坑村的蛻變關鍵在于堅持黨建引領,發揮黨組織作用。例如,在鎮黨委的指導下,村里發展了“瘦身魚”養殖產業,并有專家輔導,解決養殖問題,F在,“瘦身魚”銷量很好,養殖戶們收入大幅增加。除了“瘦身魚”,村里還發展了“石韭菜”“有機米”“美麗梯田”和“瑤家民宿”等產業,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00多元增長到13000多元,村集體年收入達到15萬元。

盤明華還注重瑤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村里對村落及周邊景觀進行升級改造,打造了“六個一”工程,即一片梯田、一條小溪、一條觀光小道、一位瑤族先祖、一個盤王節、一出盤王舞,把桂坑村打造成集農業生態觀光、旅游和瑤族文化體驗于一體的特色旅游村。盤明華對桂坑村的未來充滿期待,希望文化旅游成為村里經濟增長的引擎,讓村莊更美,村民更富,生活更幸福。

1994年,郭衛強光榮退伍。看著家鄉的爛泥路、土坯房,對比深圳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他不顧家人反對回鄉競選江門市江海區外海街道直沖村村干部崗位,從一般村干部到書記、主任一肩挑,一干就是30年。

郭衛強說:“5000人這么大一個村,必須發展經濟”。2007年,郭衛強把村里“留用地”全部盤活,隨后幾年引進50家企業,10年間實現經濟增長24倍,鄉村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郭衛強還在風景宜人的龍溪河邊建設一個集吃、住、娛樂于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新增100個床位,讓老人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同時,村民享受醫療“二次報銷”,針對醫療個人繳費部分,村里最多還能報銷50%。每年,直沖村用于村民分紅、住院報銷、特殊群體關愛及老人慰問一系列民生工程的資金達到1000多萬元?粗謇镆淮贝备邩前蔚囟,一條條馬路寬敞筆直,一群群村民歡聲笑語,“兵支書”郭衛強笑了。

鼓勵和引導退役軍人投身鄉村振興事業,成為大顯身手的新農人,釋放出了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

梅州市大埔縣三河鎮舊寨村原是個無基礎設施、無穩定收入、無特色產業的“三無”村,整個村社“家底”只有約一畝地,還被經過的鐵路一分為二。剛上任的吳志輝面對困難沒有氣餒,挨家挨戶鼓勵村民積極參與靈芝試種。初期,吳志輝每天“扎”在作坊里10多個小時。他深知群眾要脫貧,擴大種植規模是關鍵。為此,吳志輝在多番考察后與梅州市微生物研究所開展技術合作,又成立合作社,籌集各方資金120多萬元建設有機靈芝加工基地,完成種植、生產、加工、包裝、銷售一體化流程,有勞動力24戶貧困戶全部納入合作社參與分紅,原本人均年收入不到3300元的貧困戶,一個月便能賺到3000元。截至2019年底,舊寨村建檔立卡51戶貧困戶全部達到脫貧退出標準。

好風憑借力,揚帆正當時。

2017年至今任佛岡縣石角鎮黃花片區黨總支部書記、主任的李庚原,是1990年退役的老兵。在他的帶領下,2014年集體表決通過將全村136畝耕地和2600多畝林地集中整合起來再利用,成功邁出了清遠市農村綜合改革在中華里村正式實施的第一步。通過“三整一心”計劃整合流轉土地,使原來零碎化、碎片化的土地連片改良、規模種植,通過土地整合、資源整合、優化管理等農村綜合改革,中華里村一年一個臺階,村集體經濟收入從整合前的2000元,發展到2019年30多萬元,先后建設了養殖場、農莊、游泳池、果園、民宿樓等村集體資產。在村莊建設中,中華里村拆除了200多間廢舊豬舍牛欄及低矮小屋,不斷改善人居環境。2019年9月,中華里村被廣東省委農辦評為廣東省美麗鄉村特色村。

隨著“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集結號”的越發嘹亮,越來越多有知識、有文化、有技術的退役軍人走上“鄉村大舞臺”,意氣風發將“青春熱血”揮灑在鄉村振興的“主戰場”上,成為廣東省“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的可靠力量。相信在他們的有力帶動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男庐嬀恚瑢⒂l魅力無窮。(通訊員 常子健)

編輯:官文清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