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東莞2月20日消息(記者 王雪薇 實習生 柴岳瑩)南海之濱、珠江之畔,一場關于海洋文化的多元對話近日落下帷幕。
國內十余位專家學者云集廣東東莞,以史溯源、以古鑒今,為讀懂灣區提供了新的視角和脈絡。
為何東莞能成為“中國近代史開篇地”?為何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是出現在東莞?
偶然之中,有其必然。一直以來,東莞因制造業而聞名,“能造”的背后與文化密不可分,尤其是海洋文化對城市性格的塑造。
以虎門銷煙為起點,觀察180多年來歷史推演過程中的偶然與必然,“何以東莞”回答的不僅是時代之問,更是未來之期。
“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文史論壇”在東莞舉行(央廣網發 柴岳瑩 攝)
第一次覺醒:
“開眼看世界”
位于東莞市虎門鎮的海戰博物館外,珠江潮涌,炮臺靜立。
時間倒退回184年前,這里聚焦著來自世界的目光,并揭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序幕。
1839年,鴉片戰爭前夜,清朝舉國煙毒泛濫。臨危受命的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東掀起鐵腕禁煙風暴。
從6月3日起一連23天,在東莞上演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共銷毀鴉片237萬斤。
林則徐虎門銷煙舊址(央廣網發 鴉片戰爭博物館 供圖)
對國人而言,這是無人不知的重大歷史事件。從一版又一版的歷史課本,到屹立在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虎門銷煙的歷史記憶被深深銘刻,伴隨一代又一代人成長。
1987年,聯合國將虎門銷煙結束后的第二天,即公歷6月26日,定為“世界禁毒日”。
“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一個標志性事件。”中央文史研究館、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葛劍雄認為,虎門銷煙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另一方面是為了保證正常的對外貿易、正常的對外開放。
葛劍雄作主題發言(央廣網發 東莞市宣 供圖)
在虎門銷煙的事件中,有一個問題值得回味:為何是在東莞?而不是北京或者廣州這樣的大城市?
以古鑒今。再次回溯這段歷史的諸多細節,當下熱議的創新與開放精神,都有跡可循。
林則徐在虎門銷煙時,一改以往“煙土拌桐油焚毀法”,而是首創“海水浸化法”,通過海水浸泡和石灰溶解后送出大洋,避免此前火焚鴉片后“膏余卻會滲入地中,吸毒者掘地取土”重新煉化的弊端。
采取“海水浸化法”,這就意味著:不僅要有海水,而且海水要充足。
內流河的水量太小,沖刷不徹底,加上鴉片堆積在內流河域里,還有可能造成河流的堵塞。而虎門險要天成,沙角和大角兩山對峙出入珠江南海門戶。
虎門炮臺扼守珠江口(央廣網發 鴉片戰爭博物館 供圖)
彼時的虎門,又是清朝的海防重地,駐守著強大的炮臺與軍隊,防守嚴密,能盡可能杜絕一切監守自盜。
值得關注的是,虎門銷煙的過程是開放且有理有據的。公開銷煙當天,林則徐發布了《虎門銷煙告示》,銷煙全過程不僅向民眾公開,還邀請列國代表觀看。
此外,在禁煙過程中,還組織團隊翻譯大量西方刊物和書籍;沖破夷夏之防,引進西方先進火炮、商船,并改造為戰艦等,林則徐因此也被稱為“近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虎門銷煙打開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之門!痹趶V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山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李萍看來,這個覺醒是文化的覺醒、精神的覺醒,是中華民族發奮圖強謀發展的覺醒。
180余年前的虎門銷煙,賦予了東莞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獨特地位,讓“近代史開篇地”成為東莞的四大城市名片之一。
而海洋與這座城市的傳奇故事,從未間斷。
第二次覺醒:
向海而行
曾有人將東莞比作一艘巨輪,改革開放40余年間,其“航海圖”的邊界不斷拓展、延伸。
這艘巨輪是何時啟航的呢?又是如何一次次乘風破浪、駛向遠方的?
在“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文史論壇”上,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原主席田豐強調:改革開放是東莞的又一次覺醒。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原主席田豐(央廣網發 東莞市宣 供圖)
在此之前,農業是東莞的頭等大事。根據東莞統計局的《數說東莞1949-2019》圖冊,到改革開放前,農業總產值長期占據工農業總產值的半壁江山。
依海而居的人,與生俱來就對海風、海浪有著極高的敏感度,也更懂得如何把握時機與航向。
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之時,東莞抓住機遇,迅速從傳統農業大縣一躍成為享譽全球的“世界工廠”。
在我國內地首家“三來一補”企業的故事中,東莞人的敢闖敢試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
太平手袋廠陳列館還原了當年的生產場景(央廣網發 虎門鎮宣教文體局 供圖)
1978年,香港商人張子彌的手袋制品公司,正被不斷上漲的成本逼到瀕臨倒閉的邊緣。
一番權衡之下,他將目光鎖定靠近香港、水陸運輸方便、勞動力成本又相對便宜的珠三角。然而,幾經尋找,都沒有找到理想的地方。
轉機出現在當年8月29日,張子彌經介紹來到東莞,考察太平服裝廠。當時才26歲的唐志平對此印象深刻,“他想試探下我們的能力,就給了一個黑色女裝包,問我們能否做出相同的產品!
僅一個通宵,手袋就送到了張子彌面前。他當即決定在東莞設廠,產品全部外銷。其后二十幾年間,“三來一補”在東莞遍地開花——皮鞋、包包、玩具、服飾等產品被運至港口,通過海洋流向全世界。
“改革開放開啟了嶺南海洋文化精神的歷史自覺!痹谔镓S看來,東莞能創建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正是東莞人敢闖敢試、敢為人先、開放包容的例證,“這在精神層面與虎門銷煙的覺醒一脈相承”。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海洋文化的開放與包容,在東莞向海而行的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東莞走出了千千萬萬個產業工人,吳桂春在東莞圖書館讀書的故事就深深地感動著我!碧镓S在論壇現場提到的吳桂春,曾在2020年的夏天溫暖了無數人。
吳桂春留言(央廣網發 東莞圖書館 供圖)
“雖萬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边@封吳桂春在離開東莞前夕,寫給圖書館的131字“告白”留言,讓人們體悟到一座制造之城的溫度和凡人微光的力量。
盡管已經離開東莞,但吳桂春的閱讀習慣一直未變,而更多“吳桂春”們也在這里續寫著自己的故事。
世界是海,在萬象更新里,東莞這艘巨輪常行常新。
第三次覺醒:
與世界的“雙向奔赴”
時代的齒輪向前。
作為“雙萬之城”(經濟總量破萬億、人口破千萬),東莞除了是近代史開篇地、改革開放前沿地外,還肩負著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的使命。
大灣區憑海而立、因海而興,以海洋文化為底色。灣區各城市之間如何發揮海洋文化資源優勢,為新發展格局注入活力與動力?
國務院參事室黨組書記、主任高雨認為,大灣區具有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區位優勢和創新協同發展的深厚底蘊,應該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更多作為。
這里面所提到的“更多作為”,在他看來至少包括三個層面,即:理論研究、產業培育、文化交流。
“要深入開展海洋文化理論研究,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內生動力;要創新培育海洋文化產業,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深化海洋文化交流,為新發展格局凝聚合力!备哂杲忉。
放眼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東莞有其十分獨特的一面:
從區位看,西北接廣州,南面連深圳,是全國唯一與兩大一線城市比鄰的城市;從城市結構看,具有明顯的“三外”特征(依靠外資起家、外貿依存度全國第一、外來人口占比全國第一)。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如何發揮這些區位優勢、產業優勢和人文優勢,實現與世界的“雙向奔赴”?
田豐認為,關鍵是要弘揚海洋文化中開放包容的精神,“引進高端人才、科技創新人才,在更廣的領域和更深層次上參與全球化競爭,讓‘覺醒之門英雄之地’的傳播口號在海內外更加響亮!
當前,廣東提出,要打好包括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在內的“五外聯動”組合拳,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
位于“黃金內灣”的“黃金C位”,東莞2023年上半年計劃組織企業參加近50場境外展會,主動走出去,開辟新商路。與此同時,持續推進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等三大國家級試點,為全國探路。
從180多年前的開眼看世界,到改革開放后的抓住機遇、向海而行,再到如今更加主動、更深層次地參與全球化,歷史選擇了東莞,東莞也創造了歷史。
海洋蘊藏著未知,同時也激蕩著生生不息的力量,這或許也是“何以東莞”的最佳注解。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