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阜陽8月16日消息(記者周然 見習記者張琳琳)該怎么描述這個暑假?
安徽阜陽雙胞胎姐妹李智琳、李慧琳用了這樣幾個詞:熱烈與滾燙、美好與感動!
這個夏天,她們獲評2024年全國“新時代好少年”,收到了心儀高中的錄取通知書,還第一次全家一起出了趟遠門——參加在江蘇南通舉辦的2024年全國“新時代好少年”先進事跡發布儀式。
一家四口參加先進事跡發布儀式(央廣網發 鄭曉晴攝)
雙胞胎出生不足三月,父親患病
8月15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關工委在江蘇南通聯合舉辦2024年全國“新時代好少年”先進事跡發布儀式,李智琳、李慧琳與母親葛春梅一起推著坐在輪椅上的父親走上舞臺,共同見證這一難忘時刻。
“從小我們就看著媽媽無微不至地照顧著爸爸,操持家庭,她還是一名志愿者,熱心社會公益,從她身上我們學會了愛,學會了堅持,學會了擔當。”在臺上,慧琳的一番話,讓父親李建偉流下眼淚。
“虧欠孩子們太多了。”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李建偉心里充滿遺憾,“我生病的時候,她倆還不到三個月,人家孩子都坐在父親的肩膀上長大,我卻一次也沒有馱過她們看風景。”
葛春梅說,丈夫時常與自己談到這個話題,“他總說,假如沒有生病,我們這個小家庭該多么幸福。”出生于1980年的葛春梅是安徽宿州人,與李建偉是大學同學。畢業后兩人回到了李建偉的家鄉臨泉,成為中學教師。
“他性格開朗,為人灑脫,自己經濟條件不好,但是遇到別人有難處,他還特樂于助人。”葛春梅說,正是丈夫的這些品質吸引了自己。
2008年12月22日,雙胞胎女兒出生,讓小夫妻感受到為人父母的喜悅。“當時他已經是學校數學教研組組長,我也考入臨泉二中,生活處處是希望。”
然而,命運的齒輪突然轉動。2009年3月7日,李建偉因高血壓突發腦溢血,鄰居把他送到了縣醫院搶救。當時,葛春梅正在丈夫農村老家照顧孩子,坐在開往縣城的班車上,她淚雨滂沱。
在醫院看到了剛做完手術的愛人,葛春梅卻擦干了眼淚,“以前都是他護我周全,現在我要撐起這個家。”這個身高155cm、體重不足百斤的女子小小的身體里,迸發出了巨大的能量。
丈夫出院后,康復訓練、照顧小孩、教學工作等填滿了她的全部時間,好在有時候婆婆可以搭把手。
兩姐妹爭當“頂梁柱”,照顧家庭
就這樣,倆孩子慢慢長大,丈夫的身體逐漸好轉,“康復訓練后,他還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家務。”然而令葛春梅沒想到的是,2014年8月,丈夫又患上腦梗,再次住院治療,徹底失去自理能力。
“當時我很絕望。”這一段足夠漫長、波折的時光,讓葛春梅看不到盡頭。
照顧行動不便的父親(央廣網發 代明宇攝)
痛苦的時刻,是眼前的孩子喚回了她的堅韌。“我們已經長大了,也要成為家里的頂梁柱。”兩姐妹與母親說了這番話。自那以后,她們就搶著學洗碗、拖地、洗衣服,盡管有時候會弄得亂七八糟,但是姐妹倆就是不放棄。上學不要接送,放學后,還會學著媽媽的樣子,幫父親捶背、捏腿,爸爸因尿失禁弄臟的褲子,兩姐妹誰看到了都會拿起來洗,從沒有一句嫌棄。
上中學后,放學路上,兩姐妹還會買好菜帶回家,做飯也成了她們的“必備技能”。“有時候我著急忙慌地下班回家,孩子已經把飯做好了,都給爸爸吃上了。”葛春梅說。
姐妹倆已被心儀高中錄取(央廣網見習記者 張琳琳 攝)
忙于家務,倆孩子學習也不耽誤。在今年的中考中,兩人考出了好成績,已經被心儀的高中錄取。葛春梅一直記得一個場景,今年春天的一個晚上,她下班回家看到了智琳把書用夾子固定著,正一邊洗衣服一邊背書,一瞬間好欣慰,“孩子長大了,給了我很多感動。”
想為更多人撐把傘,回饋善意
不光為父母分憂,兩姐妹八九歲時,就跟著媽媽一起做志愿服務。“那時候我也剛做志愿者沒多久,過年去車站引導返鄉百姓如何乘公交車,我現場帶路,倆孩子就跟著發一些文明宣傳單頁。”葛春梅說。
那么,她是如何走上公益道路的呢?葛春梅說,是源于心中積攢了太多的感謝——丈夫生病后,朋友、鄰居及社會愛心人士都捐款捐物,孩子無人帶的時候,也有身邊鄰居伸出援手,給了她好多支持與鼓勵,“感覺一句謝謝太蒼白無力,不如做些實事,把這一份善意擴散到更多人。”
2017年,臨泉縣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協會,葛春梅也成為了協會的一分子。為戶外工作者送清涼、文明交通勸導、中高考服務考生等,各項志愿服務都有了她的身影。
自己淋過雨,還總想著為別人撐把傘。葛春梅的大愛,感動了眾人,獲評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好人”。一位與她有類似境況的女士也成為了志愿者,“她也是兩個孩子,丈夫患病,一度覺得生活無望,專門找到我,說是我給了她活下去的勇氣。”得知自己的行為竟然可以影響到這么多人,葛春梅更加熱愛公益事業了。
兩姐妹在臨泉高鐵站做志愿服務(央廣網發 臨泉縣委宣傳部供圖)
而李智琳、李慧琳在媽媽的帶領下,也積極奉獻著愛心。寒假跟著媽媽到支路除雪,凍得小臉通紅,兩姐妹也不覺得冷;暑假為環衛工人熬綠豆粥,凌晨3點跟著媽媽起床,洗豆、燒火,也不含糊。周末,她們還經常參與共建綠色家園志愿服務,看到塑料袋、紙片就撿起來;節假日,她們還會趕赴臨泉高鐵站參加志愿服務,解答乘客咨詢,幫助乘客取票,協助特殊乘客搬運行李,“我們出來做志愿者不是玩,每一項服務,我們都有自己的崗位,承擔自己的職責。”智琳、慧琳說,志愿服務已經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會力所能及地堅持下去。六年來,兩人累計志愿服務時長近2000小時,服務人次近10000人。
現在,孩子們逐漸長大,丈夫的病情也穩定了下來。此番,兩姐妹獲評全國新時代“好少年”,更讓一家人對未來充滿信心。
世間再多變故、病痛與辛酸,自有生命力和愛的強大,厚重卻熾熱。像歷經生活磨難卻心有大愛的媽媽,像向陽而生并步履不停的姐妹花。
關注精彩內容